1. 首页
  2. 联系我们
  3. OA系统
  4. EN

首页 >新闻速递

“文旅融合创新与实践”微专业学子赴杨柳青探索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

发稿时间:2025-03-25 20:31

(通讯员 薛佳怡 摄影 张佩妮 陈勋捷)为深化非遗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教学,320日下午,在任课教师旅游与服务学院副教授妥艳媜的带领下,南开大学文旅融合创新与实践微专业同学赴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民俗文化馆及国家级非遗工坊玉成号年画坊开展《非遗文创旅游》课程的实践课堂和研学活动。

活动首站,师生一行来到杨柳青民俗文化馆。作为天津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基地,展馆通过场景复原、数字影像等方式,全景式展现了杨柳青这座千年古镇的历史风貌、年画艺术及民俗文化。


在讲解员王紫格老师的引导和讲解下同学们重点参观了“年画发展史”专题展区,从明代木版年画的起源,到清代“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鼎盛景象,再到当代非遗保护的创新实践,展现了年画不仅是艺术品,更是社会变迁的镜像。

从民俗文化馆出来,沿着杨柳青如意大街的青石牌坊往里走,胡同尽头,月门洞开,一杆枣红色招幌横挑出来,“玉成号年画坊”的匾额映入眼帘。这就是“玉成号”第七代传承人张宏老师的年画小院。

 在张宏的指导下,师生体验了杨柳青年画制作流程中的一环——印刷线稿。“看着不复杂,想要印出能用的稿可不容易。”张老师说,“刷墨时手要快,拓印时手还要稳,稍一错位,这稿就废了。”

体验活动结束后,师生与张宏围绕“杨柳青年画发展的困境与破局”展开座谈。学生结合调研提出了一些关键问题:“传统年画如何吸引年轻消费者?”“如何让更多人了解杨柳青年画、加入年画技艺传承队伍?”“传统年画如何与文旅和现代生活相融合?”“杨柳青年画市场化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等等。张宏就上述问题与同学们展开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同时她也坦言到,了解现在的主流消费群体喜欢什么并把产品推向市场,对于作为技艺和工匠的非遗传承人而言并非易事。“我作为一个手艺人,就是要把活儿干好,如果把精力都放在运作推广上,那就没时间做活儿了。这些事应该有一个专业的人或者公司来做,我们只负责干活,他们做市场研究和运作,这样年画才能跟得上时代。”针对“非遗市场化”这一核心难题,师生还提出“年画DIY材料包”“校企联合设计工坊”等方案,为非遗文旅融合提供新思路。

实地调研结束后,同学们表示这次活动最深的感触是,杨柳青年画不仅是一艺术品,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每一幅年画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从文化馆的文献史料到年画坊的指尖技艺,从师徒相授的传承困境到文旅融合的创新生机,这场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彰显了南开师生在非遗保护中的社会责任。当南开学子与传统匠人共话未来,非遗文化便在代际对话中焕发新生机,为“活化利用”写下生动注脚。


南开大学
旅游与服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