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许瑾祎 陈雅萱)2024年10月25日至27日,由北京联合大学和华侨大学共同主办的“2024年《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厦门市成功召开。此次会议以“文旅创新发展与美丽中国”为主题,讨论文旅创新发展方向,为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建设赋能助力。会议吸引了来自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的近1100名师生代表参会。本届年会共设18个平行论坛,24个分会场,共计346篇文章参与汇报。
![](/__local/D/B3/9E/F8B146282FEDC04911288698C1C_C0DC949D_197F3.png)
我院师生参与了康养旅游与健康中国、旅游营销与旅游消费行为、文旅消费与业态创新、人工智能与旅游创新发展等8个分论坛,徐虹教授、陈晔教授、妥艳媜副教授分别担任“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人工智能与旅游创新发展”三个议题的点评嘉宾。
![](/__local/F/78/10/261ABAB4D7E9EC2FC09850BF9F0_767DCCB6_171EB.png)
同学们分别汇报了12篇论文成果,包括智媛的《旅游和日常两种情境下自然接触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差异——心智宽带的中介作用》、黄成昆的《村落型遗产旅游社区空间权力的微观运作逻辑》、万紫薇的《嵌入性视角下村集体企业促进乡村治理共同体生成的机制研究》、曹智辉的《文旅产业驱动的城市更新机制——基于创造力理论的双案例研究》、薛凯妮的《旅游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与边界条件》、杨涛宁的《绿色“声”态何以声声入耳?旅游目的地绿色出行推广的政策叙事机制研究》、陈雅萱的《见天地,见自己:旅游涉入对旅游者自我发展的影响》、姜春宇的《不同主题旅游活动中游客感官体验对其积极情绪的差异化影响》、高澜菲的《数字人格对共享民宿满意度和生存的双边影响》、苏伟锋的《Typological framework for motivations of digital nomads as gentrifiers in a small city》、杜莹莹的《共舞于未来:揭示人机协作中的协作线索如何塑造旅游者信任》以及王璐琪的《超越完美镜头:理想化人物图像如何影响游客多样化寻求行为》。
![](/__local/2/CB/F9/800030FA833AF7B9910A591EE36_F4FF4C5F_F178F.png)
![](/__local/C/FE/6E/2A53F3DC6DD194821115746E099_907B4887_1886D.png)
经《旅游学刊》编委组成的论文评审委员会多轮评选,最终遴选出20篇优秀会议论文。我院师生成功入选3篇,分别是由博士生杜莹莹完成、陈晔教授指导的文章《共舞于未来:揭示人机协作中的协作线索如何塑造旅游者信任》;由博士生杨涛宁、合作者李佳怡、韦鸣秋、张彤、杜盛怡共同完成的文章《绿色“声”态何以声声入耳?旅游目的地绿色出行推广的政策叙事机制研究》;由博士生高澜菲完成、李辉教授指导的文章《数字人格对共享民宿满意度和生存的双边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