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4月20日,由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和澳门旅游学院、澳门旅游学院旅游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旅游业的长远启示”国际论坛在澳门旅游学院举行。
论坛聚焦因重大变革、机遇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旅游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和发展及其对全球旅游业和接待业带来的机遇和风险;旅游流动性、签证限制、社会文化冲突及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开放性问题;全球旅游与接待业的参与者以及旅游主管部门负责人需要做好哪些准备以及“一带一路”对旅游及接待业的人力流动、技术发展、教育培训的长远影响等。

旅游与服务学院候任院长邱汉琴教授、丝路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妥艳媜博士、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教授Carson Jenkins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Tim Summers博士、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胡伟星教授、澳门旅游学院任连萍副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余虹博士等专家学者参与研讨。邱汉琴教授代表南开大学致欢迎辞。
香港大学胡伟星教授认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推动世界发展,具有远见的新模式。通过丝路基金和亚洲投资银行两个重要的资金来源,可以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谋求发展缺少资金和融资渠道的问题,有力的推动沿线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香港中文大学Tim Summers博士认为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签证便利化,提升旅游吸引物的可到达性以及住宿和生活配套设施的条件,来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邱汉琴教授认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的发展首要任务是旅游人才的培养。南开大学秉正“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办学宗旨,正致力于协同包括澳门旅游学院在内的全球知名旅游院校,共同探索旅游教育和培训的新模式,依托世界旅游联盟(WTA)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性、实践性、复合型旅游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妥艳媜博士提到,旅游业对“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民心相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我们应对重点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市场的总体格局,以及不同地域不同国家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和习惯。同时,她也结合南开大学课题组完成的“一带一路与中国-欧盟旅游发展与合作”课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和交流。
在提问环节,研讨专家回答了现场观众提出的旅游企业发展、澳门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应发挥的角色,创新的旅游教育模式该如何满足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等方面的问题。来自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与接待业及学术界代表150余人参加。澳门特别行政区新闻局、澳门日报对本次国际论坛做了详细报道。

